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

第282期

Earth Store Sutra

(接上期)

「精進」:本來沒有精進,說是有精進,這不過是對我們一般凡夫來說這個法,根本在精進本身上是不會有個精進的。所以「六度」都是精進,也都不是精進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是屬於身的精進;禪定、般若,是屬於心的精進。這樣講起來,這個精進根本就沒有了,精進就變成其他的,如般若波羅蜜等。你多做布施,這是布施精進;你多持戒,這是持戒精進;你多忍辱,這是忍辱精進;精進再精進,這是精進本身在精進;你禪定精進,坐禪不休息,這是坐禪的精進;你修般若,修習般若智慧,這是智慧的精進;學習般若法門,則是般若的精進。

所以這精進本身就沒有精進,他變成勞而無功,所以你不要執著你有精進,那就是你真精進。要是執著我這裡也精進,那裡也精進,說我這個精進可是無量無邊的,六度波羅蜜我都精進了,那就等於沒有精進了,因為你有一個精進在心裡障住你這種境界,就不是真精進。
佛法要是真明白了,根本就沒有,你沒有明白的時候,是有這個東西;明白了,就沒有了。那你說我現在就沒有了,我也不精進了。那你不精進,也是沒有了,但這是不同的。要是你真正明白佛法,真正精進也沒有了,為什麼呢?因為你不執著了。

你要是不明白佛法,一味執著你的精進,那不算精進。因你實在不明白佛法,根本就不懂什麼是精進,所以更談不上精進。所以佛法你沒有懂得,你不明白;你要是懂了,你還要放下它;你不放下,那還是不懂佛法。這就是叫人離一切執著相,什麼事情都不要執著;你有所執著,就是不明白佛法,這是精進。

「禪波羅蜜音」:禪也是梵語,叫做禪那。翻譯中文叫做思惟修,又叫「靜慮」。禪有四禪、八定,又有九次第定。另外,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,還有出世上上禪。「世間禪」是我們凡夫所修的,這其中有四無量心,有四無色定,這種境界不必詳細講,你要是用功修行坐禪去,自然就會明白這種境界。什麼叫出世禪?出世禪有四禪八定,又有八勝處、八背捨,這些名相講出來,你也糊塗了。好像說食數寶似的,雖說這個東西好吃,要是你沒有放到口裡頭,始終不知道它的滋味,所以現在你就知道有世間禪、出世間禪、出世間上上禪、如來禪、祖師禪等,種種的分別。你只要肯用功去修行,將來都會得到其中的滋味。
「般若波羅蜜音」:般若是梵語,中文翻作智慧。智慧又分為世間智和出世間智。世間智是世智辯聰,什麼是世智辯聰呢?好像現在科學進步,哲學進步,還有一切的學問,這都是世間的學問。他能辯論,沒有道理的能講出道理來,這叫世間的智慧。出世間智──出世間的智慧,是勤求佛道,念茲在茲的,不斷地研究佛法。甚至於睡覺也思惟佛法;作夢也思惟佛法;任何病痛的時候也思惟佛法,這才是真正地修出世的智慧。

那麼出世的智慧和世間的智慧究竟是一個或是兩個呢?本來是一個的,但看你怎樣用它。用到世間上去,就是世間智慧;若用到出世佛法上,就是出世的智慧。智慧並沒有兩個而分開講,本來你研究世界的問題,知道世界一切都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那麼現在就用這種的智慧來研究出世的學問,這也就是出世的智慧,世間智和出世間智並沒有兩個。

一般的人多數有世間的智慧,而沒有出世間的智慧;有的有出世的智慧,但沒有世間的智慧,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有的人很聰明,卻盡做糊塗事,不必要的事情儘量去做,重要的事──生死問題,他卻不管,不去研究它。而有的人研究出世的問題,卻不懂世間的法。所以必須要「既入世而出世,既出世而入世」,入世出世要通達無礙,你若明白了,在這入世也就是出世;你若是不明白呢,你就是出世也是入世。
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有用:

聰明乃是陰騭致,
陰騭引入聰明路;

不信陰騭使聰明,
聰明反被聰明誤。

「聰明」──我們人為什麼會有聰明呢?因為我們前生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。陰騭是什麼呢?陰騭就是你做了有德行的事,沒有叫人知道,做了好事,也不張揚,說我做了什麼樣好事。例如:某一個人死了,沒有棺材,我給他買了個棺材把他埋起來,雖做了這麼一件好事,但是沒有向人宣傳,讓人知道。總之,對人有利益的事情,他去幫助,做了好事,不向人去宣傳,沒有人知道,這就是陰騭。所以前生做了很多陰騭的事,今生就聰明;還有你前生看的佛經多,念的經多,如念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幾萬遍,今生也會聰明;讀書讀得多,今生也會聰明,所以說聰明乃是陰騭致。這個聰明,是宿世有修行有德行,所以今生才聰明的。

陰騭引入聰明路:因為有德行,所以你才聰明的,是用這德行把你引導到聰明的道路上。

不信陰騭使聰明:你今生忘了,不走做好事的道路,不信陰騭,不做好事了,專門利用你的聰明去做壞事,這就叫做「聰明反被聰明誤」。這個聰明正是害了自己,為什麼呢?你若是不聰明,也就不會去做壞事。因為聰明,你所知道的,旁人不知道,你把人家給害了,別人還不知道你是個壞人,所以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。

好像曹操是個最聰明的人,簡直聰明得比鬼神還聰明,可是他有些事情做得不當,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錯,雖然聰明反被聰明誤,但是他也有他的成就。喜歡聰明的人,聽過這首偈語後,應該努力做好事,做有益人群的事,不要害人。

我再來補充一段持戒波羅蜜,以前佛住世的時候,有兩個比丘要去見釋迦牟尼佛,經過很長的路程,中途沒有水,兩個比丘渴得不得了,幾乎就要渴死了。一個比丘見著了一個人的頭骨,裡面有一些水,這個比丘說:「我們現在渴得這麼厲害,可以喝這腦袋骨裡的水。」另一個比丘說:「不可以呀!這裡面有蟲子,有蟲子的水是不應該喝的。」這比丘說:「我們現在渴得這個樣子,喝下這些水,就不會渴死,可以去見釋迦牟尼佛呀!如果我們渴死,也沒有法子去見佛了。」另一個比丘說:「我寧願持戒死了,雖見不著佛,我也要依佛的教誨,我就是死了也沒有關係。」這比丘就把像水瓢狀的腦袋骨裡的水喝下。而沒有喝水的比丘果然就渴死了。

喝水的比丘就往前走去見佛了,他請問佛說:「我們兩人走到半路上,渴得不得了,見到一個人的頭骨裡有水,我就把這水喝了,免得渴死,好來見佛。我的另一個同參,他寧可渴死也不喝這水,他說這水裡面有蟲子,喝了就犯戒。結果我把這水喝了,我沒有死;他沒有喝這水,他就渴死了,所以我見到佛。」釋迦牟尼佛說:「你以為他渴死了嗎?那個比丘因為持戒關係,我令他先來見我,他現在已在我這兒聽法了。持戒雖然很困難,但是這種誠心我是知道的;你不持戒,雖然見我,但是你的心沒有這麼誠,所以他已經開悟證果了,你現在還要慢慢修行。」

由這一段看來持戒、忍辱、布施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六度萬行,都要真心去做。若沒有真心,馬馬虎虎的,那與佛法不會相應的,一定要往真的做。所以「守口攝意身莫犯,莫惱一切諸有情,無益苦行當遠離,如是行者可度世。」這四句偈頌,是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忘的,都要本著這四句偈頌去做。持戒是最要緊的,我們不要以為馬馬虎虎就算了,你馬虎一點就差得很遠了。所以修行一定要認真,腳踏實地去做,不要飄浮,要實實在在地去做。

「慈悲音」: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,使一切眾生聽見釋迦牟尼佛的這種聲音,都能離苦得樂,了生脫死。

「喜捨音」:喜,歡喜;捨,布施。歡喜布施。慈悲喜捨,這四個字合起來叫做四無量心──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捨無量心。做布施,一定要生一種歡喜心。歡喜做布施,歡喜行布施。

不要捨了之後,心裡又覺得捨不得,這就是沒有生歡喜心。釋迦牟尼佛生出這種喜音捨音,令一切眾生聽見這種聲音,都生出一種歡喜布施的心。

(下期待續)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