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

第264期

Shurangama Sutra

(接上期)

阿難尊者證了初果,為什麼不能對抗先梵天咒呢?因為他過去所修的,是用他的心識來修定。心識是有生有滅的,不是徹底的。以心識這種思想來修的定,就是天臺修的「止觀」那種定;這種定是屬於八識的,而不是不生不滅性的。以不生滅性,修不生滅的定,這才是真正的定,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搖動。所以阿難尊者盡用這個「心」,無論什麼事情他都用心;聽經也是用心來記著,佛講什麼道理,他都用強記的記憶力來記。這都是一種「識」,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,所以他才會遇著魔的境界就認不清楚了。我們修道人最要緊的,是能認識環境,認識境界。境界來了,你若認識它,就不被境界所轉,這個境界不能搖動你,而你的定力能把這境界勝過去。不論善境界、惡境界、順境、逆境來了,你都可以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這就是真正定力。如果遇到喜事,你就歡喜了;遇著憂愁的事情,你就發憂愁了,這都叫被境界轉。喜怒哀樂,你隨便用,這都叫被境界轉。不被境界轉,就像鏡子似的,「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」。鏡子,有人一照,有個影在裏邊;人走了,影也沒有了,這叫不被外境所轉。鏡子本體始終是光明的,不會受染污的,所以我們人若有了定力,不動了,就像鏡子;有真正智慧,徹底明瞭了,這是最要緊的。
「奢摩他」是梵語,譯成中文就是「寂靜」,意思是寂然而靜。但是這個寂然而靜,是強制這個心,使它有定力、不打妄想,不是徹底的定。這是最初釋迦牟尼佛對著二乘人所講的,是小乘修的一種方便法門。「三摩」,中文叫「觀照」;觀照什麼?觀照十二因緣,觀照四諦法。「禪那」也是梵語,中譯是「思惟修」,又叫「靜慮」。思惟修,就是用這個心總想它,總這麼思惟,想來想去。好像修止觀的──天臺講「三止三觀」,講「空、假、中」。觀空、觀假、觀中,本來是不錯的,但是若比較這「楞嚴定」,那相差是太遠了!我們現在坐禪,是meditation,這也叫「禪那」;雖然是禪那,可是有徹底、不徹底的。小乘人所修的,就是用識心所分別的;識心是有生滅的,以有生滅的識心來用功修定,這不能徹底得到真正的佛定。
那麼要修什麼?就要修「楞嚴定」。楞嚴定怎麼修呢?下面經文裏邊,一點一點都會告訴你。你把這部經聽明白了,就知道楞嚴定怎麼定,就不會發愣了。現在還不知道,就:「喔,從什麼地方下手啊?」現在你就好像人在山裏頭,想:「這座山是什麼樣子?」山裏頭樹林很深很深的,你在這山裏頭,就不知道這山的面目。就像蘇東坡所說: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為什麼你不知道廬山是什麼樣子,因為你身在廬山裏邊,所以你看不見;你若走遠了,往遠一點看看,廬山是什麼樣子,就看見了。所以我們現在鑽到《楞嚴經》裏邊來了,往前走,慢慢看看《楞嚴經》裏邊都什麼樣子,你看清楚了,那時候,你說:「這回我可得到寶物囉!這回可入了寶山囉!」把這「金銀珠寶」抓了兩大把,又揣了一懷,帶回家裏去。那你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夠你一生都受用不完。將來就證得楞嚴的佛果,那時你又該教化眾生去了!
於時復有恆沙菩薩,及諸十方大阿羅漢、辟支佛等,俱願樂聞,退坐默然,承受聖旨。
於時復有恆沙菩薩:「於時」,就是在這個時候。在什麼時候呢?就是在阿難尊者啟請釋迦牟尼佛,詢問「十方如來得成菩提、得成正覺,這個妙奢摩他、妙三摩、妙禪那最初方便」這個時候。這個時候,又有恆河沙數這麼多的菩薩。
這「恆河」,我重講一遍。印度有一條恆河,這條河有四十里寬,恆河裏邊的沙非常柔細,好像麵粉那麼細,甚至於就和微塵一樣。不過微塵是有動向的,它在空中飛來飛去,忽上忽下,忽高忽低;這個沙是在恆河裏邊不起來。如果颳大風也會吹起來的,吹得飛沙走石,在沙漠的地帶,你若遇著狂風,也很危險的。那麼恆河沙這樣細,四十里這麼寬的河,你說有多少粒沙?你能算得過來嗎?即使你用現在最高的算學家,來算一算恆河裏有多少沙,也算不過來!這就表示有無量無數那麼多。
「菩薩」具足叫「菩提薩埵、Bodhisattva」,中國人簡稱「菩薩」。這Bodhi是「覺」,就是覺悟;Sattva就是「有情」。一切眾生都叫「有情」,菩薩就是一個覺悟的有情;也可以說他已經覺悟了,再去令其他的眾生也覺悟。又有一個名稱叫「大道心眾生」,他的道心最大,誰對他怎麼樣子不好,他也不怨恨,所以他絕對不生煩惱,絕對沒有脾氣,他道心最堅固、最大,這種的眾生就叫Bodhisattva。又叫「開士」,他開開什麼了呢?開開他這個菩提心了,菩提心打開了,這叫菩薩。
及諸十方大阿羅漢:和所有十方的大阿羅漢──這不是小阿羅漢!「諸」,是語助詞,就是所有。「十方」,是東、西、南、北這四維,加上、下,這叫六方;再加上東南、西南、西北、東北這四個角落,就是十方。《阿彌陀經》上有「六方諸佛」,沒有講「十方」;若讓我講,我說一方都沒有,是圓的!地球是圓的,哪有個方呢?但是佛經上說是「方」,我們就講「方」了,我講這個「圓」的,還不成立的,你不要依照我這個講!我認為這個世界都是一圓化,都在這個大光明藏裏邊,在這個如來藏裏邊,哪有一個南北東西、四維上下?沒有的。這是我的見解,或者不對的。
這十方什麼?大阿羅漢。什麼大?他的道大,並不是說他長得大,身量高。這是他法性大,法力大,道德也大,所以叫大阿羅漢。
再說說「阿羅漢」,這是梵語,有三種意思:
(一)應供。應什麼供呢?應天上、人間的供。在比丘,「乞士」為因;在阿羅漢,「應供」就是個果。所以,在因地的時候,叫「乞士」;果地的時候,就叫「應供」。
(二)殺賊。說:「喔,那殺賊不犯戒嗎?佛教講『不殺生』,那麼他若把這個賊殺了,這不是犯戒嗎?」不是的,這個賊不是外邊的賊,是你裏邊的賊。裏邊什麼賊?你裏邊那個無明賊、煩惱賊。
煩惱就是賊,甚至於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都叫「六賊」;它盜你的東西,你還不知道呢!你的眼睛一看東西,你這精神散出去了一點;本來你精神很充足的,你看東西看多了,被這個眼睛的賊,把你的寶貝給偷去了。你聽東西聽得多了,把你這個聞性也都散了,這也盜去你的精神,消耗你的精神。你不要以為眼睛是我的好朋友,耳朵也是幫忙我的,這鼻子嗅香,舌頭嚐味,都是幫助我的。不是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叫「六賊」,偷你的無上珍寶──你家裏的法財。這個賊和你做鄰居,你不知道;怪不得東西被人偷去,怪不得啊!

(下期待續)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