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

第279期

Earth Store Sutra

(接上期)

怎麼樣才叫不著相布施呢?要三輪體空,就是沒有一個能施,也沒有一個所施,中間也沒有一個受者。什麼叫能施呢?什麼又叫所施呢?

能施──就是有我,忘不了我,例如:我現在有一筆錢布施出來造廟,或者造佛像,或者印經典,這就生出一種執著心。什麼執著心呢?生起我是一個能布施的人,我拿出五萬塊錢來做布施,這是能施。所施──我拿出五萬塊錢來施給旁人,或者造廟,或者是造佛像,或者印經,我做了這種功德,我有所施。我是個能施的,我又有所施,那麼在能施、所施中間,又有一個受者。受者,有能受、所受。什麼叫能受呢?有一個人布施出五萬塊錢,布施給我了,我是個能受;我所受的,是對方來布施給我的,那麼對方就是所受。沒有能施,也沒有所施,既然沒有能施所施,也就沒有能受所受,這叫三輪體空。雖然做布施,而不執著布施相,這才叫「三輪體空」的布施。

波羅蜜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是到彼岸,又叫彼岸到。「到彼岸」是中文的文法,「彼岸到」這是印度梵語的文法,像是英文的文法。中文說「到彼岸」──到了彼岸;英文就說「彼岸到」,梵語也說「彼岸到」,中文的文法稍微有點不同。這個到彼岸和彼岸到,到什麼彼岸?到彼岸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成功了,達到我們的希望,達到我們的目的,這叫到彼岸。比如我們現在要了生死,生死是此岸,涅槃是彼岸,那麼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,而達到涅槃的彼岸,就叫到彼岸。我們從這個世界想要到佛的常寂光世界去,從現在開始走,將來走到了,這就叫到彼岸;我們從凡夫的此岸而到聖人的彼岸,證聖果,這也叫到彼岸;我們以前沒明白佛法,現在明白佛法,這也叫到彼岸。不過,到彼岸──有究竟的彼岸,有不究竟的彼岸。

什麼是究竟的彼岸?什麼是不究竟的彼岸?我們在凡夫上證了初果,就到初果的彼岸,沒有到二果的彼岸;我們證了二果,這是二果的彼岸,沒有到三果的彼岸;我們證了三果,這是三果的彼岸;我們證了四果,這是四果的彼岸,而還沒有到菩薩的彼岸;我們證得菩薩的知見和智慧,這是菩薩的彼岸,而不是佛的彼岸;我們證到佛果的彼岸,這才是究竟的彼岸,是最後的彼岸。所以這個到彼岸,講起來是很深,無窮無盡的。我現在只是講了少少這個道理,你們明白彼岸的意思以後,推而廣之,擴而充之,達到究竟的彼岸去了。這也就是雖然我給你們講很少的道理,你們能照這個道理去推廣擴充,把它擴大起來。我講一個道理,你們能明白十個道理、百個道理,這就叫推而廣之,擴而充之。

又如我們現在開始講經,這兩個鐘頭講完,就到彼岸了,這是波羅蜜,這一座的講經到彼岸了。還有從前面「如是我聞」這一開始講,這是此岸;講到後邊「皆大歡喜,信受而去」,講完了,這是到彼岸了。總而言之,做什麼事情,達到目的地,這就是到彼岸。你要是把這個到彼岸明白了,那就到彼岸去了。我們最大的目的,就是成佛,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是我們的彼岸。

「尸波羅蜜音」:這是半梵語,具足叫尸羅。翻成中文就是清涼──清是清淨,涼是很涼爽的。這又乾淨又涼爽,意思就是沒有熱惱,沒有煩惱,就得到清涼了,這是一個翻譯法。

又有一個翻譯法,是什麼呢?是防止。國有國防,防備、預備一些軍隊,其他國家若不守規矩,來搶奪我的國家,我就和他打,這叫「防」、國防。家有家防,人有人防。現在這是人防,人自己防備自己。什麼叫防止呢?防備而停止。防備什麼呢?防備作一切的惡事,所以要停止一切的惡事,不作惡,就是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古來有一個大居士,乞請上座和尚開示什麼是佛法,這位和尚答覆他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居士就說:「老和尚,我向您請問的是佛法呀!您所說的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這三歲的小孩子都懂,您怎麼可以對我講這個是佛法呢?」老和尚說:「三歲小兒雖懂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三歲的小孩子雖然懂,但是八十歲的老翁做不到。

諸惡就是一切的惡,也就是惡中的單單一種惡。這個「諸」字,我把它當「一」字講,本來「諸」是「多」,我說「多」就是「一」,就是一種的惡事。為什麼你要作一種惡事?作一種的惡事,你就會作第二種惡事;作第二種惡事,就作第三種惡事;作第三種惡事,就作第四種;乃至百千萬種惡事,這都是從一字堆積起來的,都是從一字湊成的。好像山,你看山那麼大,它是從一粒微塵、眾多微塵,集聚到一起而變成一座山。所以你要說多,多究竟是多少?沒有數量的,莫如就講它是一,還比較容易明白。因此連一件惡事也不要去作,這叫諸惡不作。你要是說諸惡莫作,他想:諸惡莫作,是很多的惡不要作;那麼,這一件事也許不包括在諸惡裡面,所以可以作了。我現在這個講法是一件惡事也不可以作的,何況多呢?多了更不可以作。所以這是最要緊的,最妙的,一件惡事也不可以作。

眾善奉行,眾是眾多,和諸字意思一樣。眾善奉行就是每一件善事都要作,不論大善小善都要作,乃至像汗毛那麼小,只要是好事,就要去作。要是不作,不作就少這麼一點,就談不到眾。眾就是全體大用,整個的,沒有一點缺陷,一點也不少,才叫眾。不是說我單作這個善事,不作那個善事;或者我單作那個善事,不作這個善事,不是的,是全體大用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是作善──多也作,少也作;大也作,小也作。但不可作惡,你要是作惡,無論大小惡都作,那個又顛倒了。所以這位老和尚說:三歲小兒雖懂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因為你作不到圓滿。

「尸羅」又有一個意思,就是戒,戒是戒律。戒律,就是佛入涅槃時,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中的一問。這一問是:佛在世的時候,以佛為師;佛入涅槃後,以誰為師?佛答覆阿難所問,說出家弟子以戒為師──以戒律作為師父。戒律所說的,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,也就是止惡防非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尸羅波羅蜜。

那麼談到戒是最要緊,最第一的。前面布施也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的問題,而持戒又是第一,也是第一重要的問題。所以有人說,怎麼這麼多第一呢?在佛法裡頭沒有第二,都是第一,不論哪一個法都是第一。有一個人問我說,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,哪一種法門是第一的,最高最妙的?你猜我怎麼答?我說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,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,哪一個也不是第二。為什麼這麼講呢?八萬四千個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,每一個眾生皆有他自己的毛病,那麼,對治他的毛病,把他的毛病治好了,這就是第一。

(下期待續)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