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接上期)
阿難!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?為有多體?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?為不遍體?
佛講前面的道理講完了,又叫了一聲阿難!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:你這個能覺察到、了知一切的心,你若一定說它有體的話。為復一體?為有多體:你這個心是一個身體?還是有多個身體呢?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?為不遍體:現在在你身上這個心,是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啊?還是不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呢?你講啊!
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,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;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?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;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!
若一體者:假設你說這個心是一個體的話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:那麼你用手捏你四肢哪一肢的時候,你那四肢都應該有所感覺。四肢,就是兩條腿、兩條胳臂。為什麼?它是一個體嘛!那你捏一肢的時候,為什麼只有一肢這地方痛,其餘的那三肢就沒有覺察得到痛?若咸覺者,挃應無在:你若捏一個地方,就等於捏四肢一樣──也就是說,你捏一條腿,那兩條胳臂和另一條腿也都有所感覺,都知道;那你這個捏的地方,就不存在了,就不應該是一個地方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:假如這捏的有一個所在,你這個「一體」,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!
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:你若是說這個心有多體,所以這四肢捏一肢,其餘那三肢都不知道;那這個心有多體,就應該成多人,不是一個人,那麼哪一個心的體是你心的體呢?
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:假如你說這個心是一體,但是周遍的;那你和前面所說的,捏一個地方,周身都應該痛的。
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:假設你說這個心的體不是周遍的,在你碰頭的時候,也同時去碰腳,那麼你頭有所覺時,你足就不應該知道有所觸。今汝不然:可是現在你也知道,你頭上觸碰到任何的境界,足也有所感覺,所以你若說它是不遍的,你這個道理也是不對的。
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
是故應知:因為這個,你應該知道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:你說:「隨所合處,就有你的心」,也是不對的!
【編按】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九月「主觀智能推動力」講座
阿難用招架之功,所以想一想,就用佛所說的道理,來證明自己的見解。佛所說的道理,是要顯露真心和見性。而阿難以妄想心、分別心來找真心和見性,所以之前說過很多次,都沒有說對。現在就越跑越遠,跑到所有處去──這「所有處」,就是哪一個地方都可以。
「隨所合處」,他就說這是他的心和他的見。這未免越跑越遠,越說越不合理!他自己還解釋說,不是內、外、中間三處,是隨所合處。那麼「隨所合處」這個「所合處」,也包括內、外、中間;這個「所」,就是「所有」。他以前指出一個內、外、中間來,佛批評說不對;現在他把所有的處都包括了,這還是和那個三處是一樣的,這是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悟徹本來面目。講這個「心」、「見」和這個「法」,都是「借它」來做一種比喻,並不是指定有一個什麼實體,所以阿難用緣慮心,來找常住真心性淨明體,他是永遠也找不著的。
──「主觀智能推動力」講座至此
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: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
現在阿難就想把佛所說的話拿來做憑據、做證據,證明他自己的見解是不錯的:「這是您講的,您說這樣子嘛!不是我說的。」你看,阿難的膽子也真不小!
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:我在以前聽見佛您說過──你看,這一口咬定,就把佛給鎮住了!他聽見佛和誰說呢?和文殊等大菩薩,講「實相」的時候。「文殊」,就是妙吉祥菩薩,這位妙德的菩薩。「等」,不只一個,還有其他,如觀世音、大勢至這一些大菩薩;佛為法王,所以菩薩叫法王之子。
什麼叫「實相」?「實相者,無相也,無所不相也。」什麼也沒有,這就是實相。你說它什麼都沒有嗎?又什麼都有,什麼都是在實相裏頭生出來的。這也就是所說「真空、妙有、真如」,都是這個,也就是實相。真空裏邊又有妙有,妙有裏邊又有真空,所以說「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」。空到極處就該有了,有到極處又該沒有了,這是實相。
佛和法王之子談「實相」的時候,世尊亦言: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:世尊您也說過,心不在內,也不在外。意思就是,「這是世尊您以前說的;怎麼現在我說的,您又說不對呢?」
如我思惟: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;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
如我思惟:像現在我又這麼想一想。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:你若說它在裏邊,它看不見東西;說它在外邊,和裏邊又互不相知。外邊也不知道裏邊,裏邊也不知道外邊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:因為裏邊不知道,這個心在內也不成了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:我們這個身和這個心,它互相知道的,好像佛說你觸頭,腳就知道。要是這個心在身外邊,它就互不相知了;因為身和心互相知道,所以若說心在身外邊,這也不對了。
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:現在我這個身心互相知道,在裏邊又不見,所以這個心哪,我知道了,應該是在中間!他這「中間」,也不知道是哪個中間?是身裏邊的中間呢?是身外邊的中間?所以後邊佛又來問他。
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?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?
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:阿難!現在你說是在中間;在中,這不能迷亂的,不能沒有一定的,這個「中」並非沒有所在的,一定要有一個地方。「不迷」,就是不能沒有一定的,一定要有一定的處所。究竟哪個地方是中呢?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?為復在處?為當在身:現在你推求你所說的中間,這個「中」在什麼地方?是在外邊處所啊?是在你身上呢?
(下期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