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接上期)
時徒眾聞說偈已。普皆作禮。並體師意各各攝心。依法修行更不敢諍。乃知大師不久住世。法海上座再拜問曰。和尚入滅之後。衣法當付何人。當時南華寺六祖大師的徒弟,聽說此偈後,都虔誠叩頭頂禮,且都體諒大師的心意,所有的人現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鬧了,也不互相辯論。從此依法修行,不互相爭辯。大家都知六祖大師在世大概只有一個多月,故法海上座(他時時都忘不了他自己,什麼時候都想爭第一),再拜問大師說:「和尚您圓寂之後,衣法當交付給誰呢?」他現也想接這衣缽。師曰。吾於大梵寺說法。以至於今抄錄流行。目曰法寶壇經。汝等守護。遞相傳授。度諸群生但依此說。是名正法。今為汝等說法。不付其衣。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。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。衣不合傳。偈曰。
吾本來玆土 傳法救迷情
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
六祖大師說:「我在韶關大梵寺說法,一直到現在所抄錄流通。」當時沒有錄音機,所以都用筆寫筆記。「此部經叫做『法寶壇經』,你們要守護此法寶,要輾轉流通互相抄錄傳授,來廣度一切的眾生。你若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,這就是正法。你們現都明白我所給你們說的法,所以不須傳這衣了。因為衣是表信的,而你們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,對我決定沒有懷疑,所以都能擔當如來的家業來教化眾生。可是話又說回來,根據先代祖師菩提達摩大師,他傳授偈頌的意思,說這衣從我開始就不該傳了。達摩祖師的偈云:「我本來到中國,是為傳佛的正法,而救度一切眾生的迷情。我這一花將來會開五葉——即二祖,三祖、四祖、五祖、六祖,五位祖師,到時候就不須傳此衣,只要傳法即可。」故五祖對六祖亦說:「衣為爭端,止汝勿傳。」你們看「結果自然成」,這結果的「果」就是你們這一些人,要自然成了。六祖大師亦說:「菩提果自成」,你們的菩提果要快點成,最要緊的就是不要懶惰,你看菩提達摩祖師早就知道你們有這麼多的果,將來都會自然成。那個果,也就是這個果,這個果,也就是那個果,沒有兩樣的。師復曰。諸善知識。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。若欲成就種智。須達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。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。於彼相中不生憎愛。亦無取捨。不念利益成壞等事。安閒恬靜虛融澹泊。此名一相三昧。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。純一直心不動道場。真成淨土。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。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。一相一行亦復如是。六祖大師說:「諸位善知識,你們每個人都自淨其心,不要存貪瞋癡,來聽我說法。你們若想成就一切種智,就應該明白通達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,一相而無諸相這種三昧,一行而無諸行的這種三昧。若你在一切處,任何地方——即不論地方好壞,或動或靜,也不著住到相上。你在外相上,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討厭的心,或喜愛歡喜的心,所謂憎愛無動於衷,心裡如如不動。對著你所愛的境界,亦不想取為己有,有愛心就有取,如十二因緣上「愛緣取,取緣有」,為什麼要取?就想佔為自己所有。捨就因憎,當你一憎就想不要,將其捨棄。你也不想利益成壞等事。對我有什麼利益我才去做,那就是貪心、攀緣心、不乾淨的心。也不計較對我是否有成功或害處,都不存這種心。安閒恬靜,什麼事也沒有煩惱,就像水沒有波浪,沒有愛憎的煩惱,沒有取捨的煩惱,沒有利益成壞的煩惱。你不計成功,也就不知什麼叫失敗。虛融澹泊,如萬物從虛空生出,但虛空也無所事事,沒有什麼事情是它辦的。它沒有立一個辦事處,說你在這地方出生,或到他那地方去死。因所有萬物,生生滅滅、生生化化,都是一種天然的現象,而不加造作。就是虛融恬淡,很澹泊的,澹泊以明志。就是「素富貴行乎富貴,素貧賤行乎貧賤,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難行乎患難。」就是平常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,沒有一點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也就是少欲知足,沒有攀緣心。沒有說:「哦!等我作一部書,這一部書作成了,一出版,我就成名了,就做為世界上有名的學者。」或者說:「啊!我想在世界上標異現奇,做奇怪的事情,令舉世注目,這也就成了名。」沒有這種的心。故說:「知足常樂,能忍自安」。在虛融澹泊中,就能在相離相,在塵出塵,所以叫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夠在一切處,無論好處、壞處、善處、惡處、是處、非處,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裡,時時用直心。直心是道場,我們學佛的人切記不要用彎曲心,你對任何人都應直心、直言、直行,心裡不要有委屈婉轉。直言不是心想東口說西,心口不一。做事也直,說話也直,所行所作都要直的,所謂「直心是道場」。若因不直,將來果也不會直,所以行住坐臥要純一直心,純一即是精純到極點,只有一個,沒有兩個。一個就是直心,我們修道人無論對人、對己、對事,都要用直心,心裡不要計算人,例如那人有錢,我去向他借些用用。即使窮到極點,也不做這種沒有廉恥的行為。若借後有還亦不失為君子,若只借不還,這種行為是很卑鄙的。不動道湯,就是你心直,當你能直言、直行、不動道場,這就是真正成就的淨土,這個名字就叫一行三昧。假設這個人具足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,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,就像地種上種子一樣,在地中埋藏,時間久就自然會長出菩提芽,成熟菩提的果實。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這道理一樣。
(下期待續)